健身秧歌
一、秧歌
秧歌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以扭身的动作特征而传名,所以又称为“扭秧歌”。综合各类起源假说,农事劳动说是流传分布最为广泛的说法。学者吴锡麟在考据秧歌本名时认为,秧歌的诞生与农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农民为插秧而演戏助兴创作的行为。
秧歌是群众基础较好的群体性表演舞蹈形式,在我国传统的农耕地区广泛分布。秧歌的自娱自乐特征相对于其他舞蹈活动比较浓厚,拥有较强的娱乐色彩、群体参演特色。
旧有的秧歌样式和内容在延安时期实现进一步的革新发展,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秧歌主要表现的不能是旧时代的人民生活,而应该反映新时代。部分强调滑稽、荤、丑、俗的内容,被进一步削弱净化,加入了革命的、正面的、进步的人民新生活内容,为革命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到20世纪40年代,延安掀起的秧歌改革运动从解放区向外部推展开来,产生了“跑旱船”“推小车”“赶毛驴”“打花鼓”等表演新样式,推出了《兄妹开荒》《送公粮》等一批新秧歌剧目,摒弃庸俗和低俗,引导人民革命生产,成为人民喜闻乐见、自觉与旧秧歌区分开来的“斗争秧歌”“解放秧歌”。
新中国成立后,秧歌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获得了新的发展,秧歌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体现,成为大型文艺庆典、集体表演的主要活动形式。2006年,秧歌被纳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民参与推广、传承和弘扬的国家文化遗产。
二、健身秧歌
健身秧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对人的身体具有独特的调节功能。在跳秧歌的同时伴随着动听的鼓乐,欢快舒畅,可以调节人的情绪,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平衡。健身秧歌是一种有恒、有序、有度的有氧运动,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是强身健体的有效的方式。
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普及。秧歌的器械道具、动作、形式相对简单,可以不受场地、器材、时间等限制。健身秧歌可以根据练习者自身的条件和水平,锻炼身体、愉悦心情。
二是能够全面有效地调动身体。秧歌的动作可以调动全身的肌肉群,锻炼者根据锻炼的内容,能有效地使身体素质全面提高,包括各个关节、神经系统、内脏系统等。
三是具有较好的自娱性和观赏性。在鼓点音乐的伴奏下,身体配合完成单个或完整的一套动作,显示了其特有的律动感,既让练习者从中获得娱乐,又赋予观赏者以美的享受。
三、健身秧歌的动作元素
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健身秧歌的标准制定,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秧歌舞蹈形体动作进行传承,其主要步法动作来源于传统的秧歌系统。健身秧歌较好地传承了秧歌舞“扭”的整体特征,在动律上,着重呈现走、扭、跳、跑等基础动作,并吸收各地区秧歌舞特征,强调舞者手臂与手腕的运动轨迹以及腿的旋转形态。
除了规定的健身秧歌套路外,自选套路则相对灵活,历年自选金奖作品中不乏从传统的手帕舞、扇子舞、烟袋舞、手舞等式样中借鉴运用的案例。整体来看,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国性推广健身秧歌套路动作,基本保留和传承了传统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适于健身的动作和步法,体现了健身运动的基本人体动作要求和运动规律,既保留了传统秧歌的独特风格,又结合全民健身的环境要求,更易于大众学习和参与。
- 相关链接
- 承办地协会
- 四川省老年人体育协会 江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 福建省老年人体育协会 山东省老年人体育协会 安徽省老年人体育协会 河南省老年人体育协会 广东省老年人体育协会 宁夏老年人体育协会 海南省老年人体育协会 湖北省老年人体育协会
- 联系我们
-
010-87182417
010-67133577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zhongguol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