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征文 -> 正文

[居家健身抗击疫情征文作品展示]疫情当前·谈大蒜

2020-04-16 10:01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因为疫情,宅家一月有余,即使出去也是匆匆忙忙,戴着口罩买点菜,扔个垃圾抓紧回家,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随着对新冠肺炎病毒的不断了解,也少了些刚开始的烦躁、担心和不安!随着在家的时间多了起来,也有空利用网络查看,试着做各种各样的美食,同时每天及时关注疫情播报成了一种习惯。在家时间多了,也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看一看自己喜欢的影视剧,写一写自己的生活感悟,让这些变得不再奢侈!

  宅家的日子,饮食也发生了些许变化,生在大蒜之乡,怎能不爱大蒜,我变得有些“胆大妄为”,从正月初一开始,天天生吃大蒜,从刚开始辣得汗流满面的舒爽,到现在吃得生了爱恋,吃肉必吃蒜成了习惯。不知道其他人啥情况,单从蒜价的变化,也能猜个差不多,估计很多人也爱上了吃大蒜!

  说起大蒜,不得不说我的老家大蒜之乡——金乡县,位于济宁市西南一百余里,而我的老家在一个偏远的镇上,往东是江苏省丰县地界,往南与菏泽市单县搭界,好像离安徽省也不远,离县城足足有五十里路,而我的村又离镇上有十余里路,在一条坑坑洼洼道路通县城的年代,去趟县城比现在去趟省会济南,感觉还要远。当然随着大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现在,我的家乡金乡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优美,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出行不是柏油路,就是水泥路修到家门口,高速就在不远处,几乎家家都有汽车,百姓也都因蒜脱贫致富,喜奔小康。

  作为80后的我,说起种植大蒜,脑海中有着清晰而又模糊的记忆,刚记事时乡里乡亲还是以种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老百姓即使种点蒜也是为了方便自己吃,也没有人拿出去买卖。可能由于偏远的原因,我的老家种植大蒜比较晚,大规模种植大约应该是在1990年后,那时我还小,总是听父亲说,但凡和大蒜有关的农活,没有一样是轻松的,这也足足说明了种植大蒜的劳动力成本是非常高的,从入秋寒露节气前后,要把一个个蒜瓣种到地里,盖上塑料薄膜,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的种植管理,五一节前后还要弯腰拔一遍蒜苔,等成熟后再一株一株的把大蒜挖下来,然后一个蒜头一个蒜头从秸秆上剪下来,捡装到袋子拉回家,再一个一个的剪掉蒜胡子晾晒干后才可以卖!暂不谈大蒜价格,收获一季大蒜,老百姓都累得腰酸背痛,更有甚者几个月缓不过劲来!季季种蒜,常年如此,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知道累弯了多少父老乡亲的腰。

  虽然种植大蒜很累,但没有办法,大蒜作为经济作物,一季下来收入还是比其它作物高很多!这就是金乡的父老乡亲,这就是我的父母,他们守着自己几亩地,一种就是几十年!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对此感触感受体验颇深,也因此我为餐桌上有大蒜可吃,感到幸福无比!如今我的父母年纪大了,体力也不允许他们大面积种蒜了!

   刚开始种大蒜时,大蒜的用途主要是吃,出口量也很小,价格不稳也不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蒜价也高了,对大蒜的深加工也多了,经济价值延伸链也长了,也有大蒜保险了,底价保收,老百姓的收益也有保证,也提高了。关于大蒜的产品,我知道的有半成品大蒜粉,大蒜干片,可以常年保存;有经过发酵后可以食用的黑蒜,在东南亚等国家比较畅销;有深加工的大蒜油,大蒜注射液,有二次加工的大蒜饮料及保健品等,不在这里做详细介绍,网上都能查到相关资料。毫无疑问的就是在大蒜身上每多一次加工,就会带来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上面说的这些产品,虽然生在大蒜之乡,但平时也很少吃或用,相对来说,出口的比较多。今天,我在这里重点介绍两种鲁西南老百姓比较正宗的,原汁原味吃大蒜的方法。一种是,鸡蛋蒜。大蒜剥瓣去皮,加适量盐在蒜臼子捣碎,把刚煮熟的热鸡蛋剥开(热鸡蛋可以烫大蒜,降低辛辣感),加芝麻油和蒜一起搅,把鸡蛋搅碎就可以食用了,值得一提的是,金乡还是长寿之乡,百岁以上的老人都有长期吃鸡蛋蒜的习惯,配上面粉烙制大饼,乃人间美味,当然也是我的最爱。另一种是,腌制大蒜,和生姜片、鲜辣椒,加适量油、酱油、糖、盐和醋腌制一块,密封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还有一种就是腌腊八蒜,腌制时间要求比较讲究,得在腊八节,这个节气腌制的蒜瓣一段时间会变成绿色,吃起来口感很好。以上两种吃法比较好,在此不提倡大家跟我学,生吃大蒜,因为它的味太浓了!因此,宅家的日子结束之时,也是我生吃大蒜结束之时!

   疫情当前,大蒜作为天然抗生素,愿大家常吃大蒜,身体倍健;愿金乡老百姓继续保持种大蒜的热情,带领鲁西南种出更多高质量的大蒜,为全人类健康长寿做贡献!

  最后,欢迎外地的各位朋友,来金乡参观游玩,指导大蒜产业发展!

  (作者:李长占)

(责任编辑:徐敏)

联系协会

  • 010-87182417
  • 010-67133577
  •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 zhongguoltx@163.com
  • xum@sports.cn(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