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健身抗击疫情征文作品展示]疫情下的家风建设之——燕明英,家风与传承
2020-06-02 15:25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懵懵懂懂的记事,大概始于祖国的三年困难时期。所谓三年困难时期就是1959年下半年到1962年上半年,因缺少粮食造成的长达三年的饥饿现象。在幼小的记忆里除了饿便是父母的乐观与坚毅。困难的时期是在不屈的品性中度过的,人穷志不穷。
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但因家族教育的传承,多了些儒学教育的基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勤俭而不吝啬。在为人方面用父母的话说,就是乞丐也不能让空着手离去。这大概便是我的家风。
记得小时候同几个小朋友出去玩,一起到了小刘同学家,小刘同学给我们拿了好多稀奇的玩具,其中就有两个青霉素针剂空盒,当时她就给了我一个,我就藏到我的口袋里,那时候一般家庭有病根本买不起青霉素,玩了一会回到家妈妈大老远看见我手里的盒子,就把我拦在大门口问我,拿的谁家的东西?我说是小刘同学送给的,妈妈不相信,又很严厉的质问我,到底拿的谁家的东西,那时候可能因为我小,又感到害怕就没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于是妈妈就带我去了小刘同学家,当着小刘妈妈、小刘的面把事情一五一十的问明白才安心回家。这个事情很触动我,就处理事情的态度可能母亲有些严厉,但反应出母亲对人品人格朴素的坚守。
还记得在我们姊妹五个上学的问题上,尽管家境艰辛,但父母仍要我们坚持上学,还会经常找老师了解我们在学校的情况,用总结性的一句话说就是“不好好学习就打”。虽然挨过几次严厉的批评,但却多了几位“暗夜星辰”般的恩师。
还记得在我们成家之后,每每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孝敬公婆。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如因不孝遭别人耻笑,就再不要进我家门”。母亲的教导换来的却是我们的大家庭如沐春风。
如今母亲已是85岁高龄,当我们姊妹在工作生活中有疑难杂症解决不了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母亲,她永远能解开我们的结。当然最后的结束语永远都是“事要做好,生活过得去就好”。
良好的家风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
时光荏苒,而今我们也儿孙满堂,他们分别工作在公安、税务、市政等工作岗位上。在对他们的教育问题上时常感到传承的紧迫。常挂在孩子们嘴边的话是“您越来越像我姥姥”。是的,我们的家风家教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我们会努力争取最好的家风,传承最好的家风,因为浩荡的家风就是我们的国风。
(作者:山西洪洞县老体协常务副主席 贾北安)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