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征文 -> 正文

[居家健身抗击疫情征文作品展示]生活小妙招之三——水到渠成显原形

2020-06-12 15:39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近年来北方旱情不断,村委会决定在东洼汊口打一面深井,不仅可以缓解人畜用水的紧张,还能用来浇灌村里400多亩田地。村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申请报告送上去了,上面有话“村里能自筹多少?”村支书没话了。连夜赶回村里召集大伙商议,各村民小组一致表态“集资”。

  且不说集资的困难,也不表批文的艰难,也不提请专家测量的无奈,开工的锣鼓敲响了,剪彩的红绸飘扬了,打井的钻机响动了,全村2000多男女老少忙活开了。你给师傅送水,他帮师傅洗衣,真是工农一家人。20天过去了,钻进300多米不见水,一个月过去了,500米了还没有水,有的人松劲了,有的人放出了凉话。恰逢此时,组织部通知支书要去市里参加学习培训半个月,支书心里着急,临行前走东家出西家,鼓励的话说干了嘴皮,加油的拳头捏的咯崩响,并亲自和大家测划了水渠路线,开渠工期,一再叮咛村长全面负责,不能离开工地,保证水到渠成。师傅们感动了,村民们来劲了。工农联合开大船,昼夜连轴不停钻。

  猛然间,不知道是谁首先发现村长两天不见了,总有好事的婆娘,去问村长的老婆了。岂不知,大门紧锁,院里的大狼狗“汪汪”扑窜。这一家人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一天、两天……四天过去了,钻机没有油了,师傅们着急,商议之下,先和油站协商赊帐,六天过去了,技术员提议再请专家“会诊”,支书的电话通了,“村长丢了。”支书不信,“八天了不见踪迹?手机关机,是否报案?”

  星光下支书匆匆从市里赶回来了,乡领导闻讯赶来了,“怎么回事?”“怎么了”。疑问在升腾,不祥的疑云在人们的头上旋转。钻机停下了,开渠的工程放下了。支书铿锵坚定地吐出一个字“找!”

  一天过去了,没有音讯,两天了寻找的人陆续返回,人们在猜疑,人们在私议,家族的人有请算卦的,有去庙里抽签的,村里上上下下显示着不安和骚动。任满街落叶翻滚也无人去理睬。

  “嘟嘟……”一声清脆的喇叭驱散了空中的阴霾,村长夫人款款从车里飘出,轻盈的脚步告诉人们“村长安在”。许久,支书走出了村长的大门,“村长劳累住院了”。

  人们心头的乌云刚刚散去,沉重的心情又压了下来。

  村里军属王姨炖了老母鸡天一亮就动身去医院看望了,东头老李大爷逢人就说“孙村长不容易啊,病了也不打招呼,为了工程不受影响啊!”摸黑挎着一篮子鸡蛋也去了。

  钻机又响了,开渠的工地又热闹了,孙村长也回到了村里,在庆贺深井出水的鞭炮声中慷慨激昂地讲话了。

  当务之急是再请示上级拨付配套资金,赶快让渠道畅通,水进农田。

  老院里的杨梅从海南打工回来探家了,看到村里欢天喜地的气氛也参加到开渠的工地劳动中了。中间歇息时说“村长两口子回来满意吧?”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让人们楞住了,杨梅哈哈笑道“在海南我还招待了他们,知道了村里打井,这次回来一方面看看父母,另一面是看看新井。”人们掐指算算,愤怒了。“停工!”成了众望。

  上面指示;渠道验收合格了,方能拨付配套资金。村长急了,上火了(这次是真的),求大爷,请大哥,见人递烟,逢人哈腰,可得来的是基本一致的回答“水到渠就成了,资金流动清楚了,水渠就畅通了。”

  纪检委驻村了,村长私用公款旅游的事情暴光了。新推选的高村长和村民一起站在渠边拍手,笑嘻嘻地望着哗哗的清水流进了干渴的农田。

  (作者:山西临汾乡宁老体协 韩和平)

(责任编辑:薛松)

联系协会

  • 010-87182417
  • 010-67133577
  •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 zhongguoltx@163.com
  • xum@sports.cn(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