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健身抗击疫情征文作品展示]乡音是开启故乡的密码
2020-06-16 16:07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乡音是家乡的方言土语。也许它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也许在外地人听起来也不那么悦耳,但它的的确确是家乡的母语。母亲曾用它哼着摇篮曲哄我们入睡,也曾用它教我们咿呀学语,而那些乡里乡亲,则祖祖辈辈用它传递着朴实的情感。
乡音,从小伴我们成长,给过我们温暖关爱。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时,一声乡音能让你如同找到归宿一般,想起家乡,一声乡音就生生把不认识的彼此拉近了。乡音,暖暖的,仿佛心里的烛光。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无论身在何方,当听到有人说出一句曾经熟悉的家乡话时,心里,总会升腾起一股莫名美好的情愫,心理上的距离也在一瞬间被无限拉近。
乡音寄托的是一个人对故乡的留恋和热爱,是人的感情驻扎之地!乡音是炎热午后的一杯香茗,让你在烦躁不安中得到一丝慰藉;乡音是寒冬夜晚里的一盆炉火,他能够让你感受到温暖;乡音是一幅画,一幅水墨山水画,虽没有色彩但底蕴深厚。
当你听惯了低婉缠绵的抒情歌曲时候,当你熟悉了北国高亢昂扬的信天游的时候,当你习惯了江南嘤嘤成韵的丝竹之声的时候,如果有一声声乡音掠过你的耳畔,你一定会感叹一声:最美天籁是乡音。
乡音,可能不登大雅之堂,但她却拥有最广泛的使用者、支持者。在我的脑海深处,乡音已烙下深深的印记。没有普通话的拗口,没有普通话的拘束,更没有普通话公事公办的冷漠。流利,自然,质朴是乡音的特点,直率,和谐,温馨是乡音的本色。充满亲情的乡音,给人以无限的慰藉。
一缕缕乡音,一丝丝乡情,乡音难改,乡情缠绵。席慕蓉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乡音已逐渐成为离乡人的记忆,乡音留在了家乡淡淡的月光里,留在了早晨袅袅的炊烟上,留在了儿时快乐的笑声中。
乡音里,我看见,村里的那棵老槐树,历经百年风雨,树干已经干枯,只有一块块树皮还顽强地活着,每年都发出新芽,见证着村庄的变迁。
乡音里,我听见,村旁那条弯弯的小河,还在缓缓地流,没有人知道,它流淌了多少年。它还要年复一年地流淌,滋润着两岸的土地,滋养着那里的人们。
乡音里,我闻见,左邻右舍餐桌上,摆的是自己家种的青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它来自乡间,散发着土地淡淡的清香。
如果你没离开过故土,每天听见的、说的都是一样的话,你或许不会有特别的感觉。可有一天,你身在异乡,听着陌生的话语,是不是有点孤独的感觉?记得当年旅居在北极村的夜晚,偶尔听到走过的人群里传来乡音,一下拉近了我们的关系,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亲密相处,携手游览。还记得在西双版纳的那次旅游,小青年王鹏和他的女友听到我和老伴私语的乡音,紧紧地拥抱,一路的相携,胜过父子关系。这就是乡音的力量,千里万里,淡淡的乡音就可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诚然,乡音在城市里已找不到落脚之地,城市里的年轻人,已记不起乡音,说不准方言。在农村,“爹、娘”这种称呼,已逐渐被“爸、妈”替代,而那些朴实的乡音,在年轻人的口中,已夹杂了些许陌生的味道。我们总在不断追求文明,而那些方言土语,或许有一天,终将被当做不文明的东西抛弃。到那时候,所有的人们,将会操着同样单调的语言,用同样单调的语调交流,你不知道他来自何方,更辨不出他是哪里人,这对我们是幸运还是悲哀?
记得那年,和亲戚一家去北京旅游,亲戚的鞋子坏了,我们就到鞋店买鞋,他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指指柜台里摆放的鞋子,说“我看看那双鞋(hai)”,营业员不理他,他以为人家没听见就放大声音重说了一遍,还是没人搭理,接着就高声说“我要看鞋(hai)”,营业员狠狠瞪他一眼,说道“孩子在你手里,看什么看。”我们相视笑了,原来是她没听懂方言,才不搭理我们。后来大家提起这个故事就笑得前仰后合。
乡音是身世的一种标识。越是在外多年的人,这种标识就越真实和古老。人到中年,思乡、归乡的情结愈来愈深,每每在睡梦里都会想起父亲母亲的吆喝声,那个慈爱的乡音,那种永恒的牵挂。时不时,有乡亲们争吵的声音,小孩子哭叫的声音,牛羊歌唱的声音,以及家乡的风声雨声,这些声音都觉得那才是自己习惯的永远改不掉的乡音。
然而,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子里贯穿南北的路从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也换了新颜,买了楼房汽车,离开了这片故土。村子里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他们看着我长大,我看着他们变老,远去。一代人送走一代人,越来越少的人选择坚守在这片土地,扎根于此。也许十年后,再回故乡,那些给予我童年无限温暖与快乐的人们,也都所剩无几。我恐惧于乡音的骤变,这种变化使我无所适从,虽然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却再也难以找到那种家乡的舒适与安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油滑起来,不再单纯,对起话来总像是嘴里含着几块钱硬币,叮当作响。即便亲戚之间,铜臭气也越来越重。人们一开口便是张老板、李老板的称呼着,在哪里升官、在何处发财的询问着,而且语调也越拉越高、越扯越长。
普通话是奔向外界的交流语言,推广普通话是国策,当然非常必要。但是,我突然发现,我读书看报时,常常惯性地边看边在心里用乡音默念。后来我询问打听同辈人及上辈人,他们都有我的同感。渐渐地,我又注意到,不只看书看报,就是写作,我也用家乡话来描述,时而语法和语调倒置,让人哑然失笑。
你的容颜,我的容颜,她的容貌,你的身姿,我的身姿,她的身姿,在时光岁月的流逝中变化显著,幸好,即使是忘了你的、我的、她的容颜或身姿,也还记得你我她熟悉且浓浓的乡音,一句熟悉的乡音“今个日头好,屋里炕上谝谝”,就是打开故乡的密码。
(作者:韩和平)
(责任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