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征文 -> 正文

[居家健身抗击疫情征文作品展示]怀念我的父亲—张永吉

2020-06-23 08:48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

  父亲节这天,不由使我想起我父亲的一生,使我终生难忘。

  1928年农历12月24日,我的父亲张永吉出生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关镇南营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53年在临汾(当时是晋南专署)邮政局(时称交通局)参加工作。1957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支援山区建设,来到了山区乡宁县,被分配到县食品经营站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光华、台头食品站站长,1987年退休。2013年病故,享年85岁。

  父亲的一生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他经历了两个天壤之别的社会,少年时期是在战乱中长大的。我的祖母先后生育六男七女,父亲排行十二,由于社会黑暗,家境贫寒,生活困苦,生病后得不到医治,兄妹十三人中,有八人半路夭折,男性只剩父亲一人。 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入三晋大地,处于同蒲线上的洪洞成为日军烧杀抢掠的重灾区。由此,我的父辈们毫不例外地既要躲避战乱,又要在饥寒交迫中挣扎,一家人虽是吃糠咽菜,但还是常常有上顿无下顿,断顿了就沿村乞讨。然而,都是缺吃没穿,要饭也不是都能要到的。全家人穿的衣服和鞋子破旧不堪且都是捡来的,若衣服烂了个洞,连块补丁都找不到,只好用根线线把那破洞绑起来穿上。若捡到女孩的鞋子,大小男孩合脚,就用锅底的黑抹一抹变成黑颜色便穿上了。祖父是个只会干农活的老实人,地少人口多,根本解决不了全家人的温饱问题。父亲从懂事起便开始打零工,做短工。刚满12岁的父亲曾被迫给日寇看过铁路,小孩家一时不小心就会遭受日军辱骂,脚踢,鞭打,而父亲只能忍气吞声,咬牙坚持,挣点零钱以补贴家用。熬到1945年日寇投降,全家人和中国的老百姓一样高兴地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后来虽然经历了三年的解放战争,但我们家是比较幸运的,因为解放大军率先进入洪洞,总指挥部就驻扎在我们村,日子渐渐平静好转。

  1949年新中国成立,父亲成家立业,全家人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我们的母亲勤劳贤惠,她孝敬老人,相夫教子,与父亲相濡以沫一路走过。 1954年,经人介绍父亲到临汾晋南专署邮政局工作,当时的邮递员,叫交通员。虽说跑交通送报纸送信件比较辛苦,但我父亲已经很知足了。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没上过学,工作后通过自学或请教同事,文化程度达到了初小水平,报刊杂志基本能读得下来,有时还看看小说。 1957年父亲和大批的有志青年一样,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山区建设,离开临汾来到乡宁,在本县食品经营站做技术工。父亲思想进步,对工作认真负责,技术过硬,埋头苦干,得到了领导的信任。1958年调任光华食品站站长,为便于工作遂将全家的户口从洪洞转到乡宁并在光华定居。光华食品站负责本县东大片(光华、台头、双凤渰、崖下)四个乡镇的生猪收购任务。父亲既为站长又是技术员,还会点兽医。近三十年的工作中,他跑遍了这四个乡镇的村村落落的家家户户,山山岭岭遍布了他的足迹。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很差,工作环境艰苦。曾记得有一年的腊月已近年关,鹅毛大雪连下了几天,为了完成上交一百多头生猪的收购任务,父亲逐村一头一头地收回来,集中起来又要送往县城,光华离乡宁城百余里,父亲与两位同事冒着严寒、顶着风雪,赶着一群生猪艰难地行走在那坎坷不平的山间小路上,鞋子掉了,就光着脚走。白天赶路,晚上歇店,就这样晓行夜宿,整整用了三天的时间硬是把那一百多头生猪赶到了县城,圆满完成了上交任务,弥补了城市居民春节肉食供应不足的问题,而父亲的脚从此落下了冻疮的毛病。但,父亲有着洪洞人特有的倔强精神,从不示弱,更不会把脚疼当回事。

  我们洪洞老家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屠宰村,杀猪宰羊是村里人的主业,父亲从小就学会了这套手艺,他到食品公司工作简直是轻车熟路,不仅业务熟,对生猪、生牛羊估量上下不差半斤。父亲以娴熟高超的技术和忘我工作的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赞誉和领导的好评。为本县食品行业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推动发展肉食服务行业、拓宽市场供应做出了很大贡献。每年都如期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连年被评为县财贸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多次受到表彰。 父亲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群众更是乐于帮助,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平日里大部分时间忙于在农村搞调查摸底,了解生猪的养殖发展的情况,防止牲畜疫情的传染等。给牲畜看病,从不收老百姓的一分钱。有些农民过意不去,就拿些玉米、豆类、农家菜或自家养的鸡蛋、水果之类表示感谢,可是父亲一一都婉言谢绝。在百姓的心目中,父亲是位好人,是一位大公无私、与人为善、受人尊重的人。每年的中秋节和春节,是父亲工作最忙的时候,他总是起早摸黑加班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1989年,父亲已经62岁了,已退休。县食品公司为开拓县城肉食供应市场,特邀请父亲返聘回单位卤牛肉,这可是父亲的绝活,他卤的牛肉色鲜味美、香醇可口,深受县城广大居民的欢迎。父亲非常乐意地接受返聘,又在食品公司干了几年。 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共产党员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扎根山区几十年,工作调动频繁,从乡下到县城,又从县城到光华、到台头,往返多次,可他从未怨言,无论调到那里,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从没有向领导提过任何要求稳定在一方工作。为了支持父亲的工作,母亲也吃了不少苦头,每到一地,先住旅店,随后找房子、打扫卫生、泥炉子、掏炕道、烟熏火燎的……全是母亲的事,为此母亲也流过不少眼泪。而父亲总是以工作为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挑重担。 父亲对家庭同样充满爱心,他像一座大山,又像一棵遒劲的大树,与母亲圆圆的支撑着这个家,对老人孝敬体贴,对生病的母亲精心呵护,对子女严加教育。在我们兄妹七人上学期间,正处困难时期,父母含辛茹苦,吃糠咽菜,节衣缩食,硬是挺着腰杆让我们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为改变家庭生活面貌修房建屋,为全家人的衣食住行、我们兄妹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与汗水。

  1960年,我们家由城市户口压缩为农村户口,分有自留地,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在有种无收的情况下,父亲微薄的工资既要照顾好洪洞老家的两位老人,又要供几个子女上学;既不能耽误工作,还要开荒种地。父亲天不亮就起床,挑上一对装满大粪的箩筐,吃力地爬上一公里的山路,在田间翻地施肥,春播夏收,收了小麦种玉米,收了玉米又整地,磨破了双肩,划破了双手,为的是全家人有口饭吃。由于孩子多,穿鞋也成了问题,每逢下雨天或晚上时间,父亲经常帮母亲搓麻绳、钉鞋底直至深夜。人都说我父亲精明能干,的确是这样,退休后的父亲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办个体经营,炸油条、打饼子、买羊汤等。他熬得羊汤味浓、香醇,在当地也算得上小有名气,每逢小镇集市前来品尝的人络绎不绝,他收费不高,态度和蔼,待人热情,人们都愿意在他的摊位就餐。

  1999年,忙碌奔波了一生的父亲因积劳成疾,患脑梗左半身瘫痪,而父亲与病魔作着顽强的斗争,每天坚持锻炼。我们北方农村都住大窑洞,刚进门槛便是宽约5.5尺,长约一丈左右的大炕。父亲每天一大早就起床,那炕沿便是他唯一的锻炼“器材”,每天坚持三次手把着炕沿来回走动,每次锻炼一个多小时,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的时间,父亲终于站起来,生活基本上能自理了。为了我们能在外安心工作,父亲拖着病体主动承担起照顾卧病在床上的母亲长达六年之久,洗衣做饭、喂吃喂喝、端屎倒尿等,在父亲的精心呵护和细心照料下,减轻了母亲许多痛苦,直至母亲病逝。父亲是一位里外闲不住的人,也是一位仁慈宽厚、心地善良的人、见到恓惶人上门总是让吃喝、给衣着、给些零花钱。父亲与母亲的为人处事厚道大方,友好相邻,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本地方圆几十里传为美谈。

  父亲的一生,是勇于吃苦、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一生;是历尽艰辛、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的一生。他文化程度不高,一生虽然没有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这平凡的区区小事中,印证出父亲是如此的伟大,可歌可泣、可敬可颂。母亲走后,父亲的身体每况下降,瘫痪在床四年。虽然我们兄妹几人都精心侍奉,但无法取代病魔带给他的痛苦,2013年农历2月7日凌晨5时许,我的父亲带着病痛的折磨,带着对子女的无限牵挂撒手人寰,走完了他85岁的人生历程。如今,父亲走了,我们兄妹为失去这样的好父亲而悲痛欲绝,又为拥有这样的好父亲而自豪骄傲,他给我们留下的不是万贯家产,而是一种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一心为公,以苦为荣的爱岗敬业精神,是一种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父母的言传身教已潜移默化在我们身上,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事,如何做人,这是我们一生永远享受不完的精神财富与处世法宝。父亲毕生勤劳多奉献,品高德尚昭后人。他是我们兄妹永远学习的好榜样。我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老体协 张秀英)

(责任编辑:徐敏)

联系协会

  • 010-87182417
  • 010-67133577
  •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 zhongguoltx@163.com
  • xum@sports.cn(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