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奥星空汉中4月1日电(记者 于红立)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消息,中国老体协第一届柔力球专项委员会三次会议暨柔力球之乡表彰交流大会3月31日在陕西省汉中市举行。会上,来自四川省广元昭化区的代表介绍了近年来昭化区柔力球运动的发展情况:昭化区柔力球运动实现了快步跨越发展,队员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参与面迅猛扩大,呈现出老中青少男女踊跃参与,短短三年日常锻炼总人数近万人的喜人局面,2013年一举创建为全国首批柔力球之乡。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昭化区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南部,复原面积1440平方公里,辖9镇19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4.2万人,历史悠久,有近2300年的连续建县史,昭化古城是蜀汉政权中兴之地,境内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昭化区有着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人民群众把问题健身作为追梦幸福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宜业宜居幸福昭化的战略目标,柔力球运动以其简便易学、文体兼备、不择场地、不分年龄、不分性别、运动风险小、健身健美结合等优势,在我区迅速成为燎原之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健身的首选项目。目前,我区等级在册的柔力球队伍已达201支,发展骨干教练员63人,骨干裁判员36人,队员6800余名,其中金凤凰柔力球队有队员326名。全区29个乡镇已全部建起了柔力球辅导站。全区建成可举行大型柔力球比赛的场馆1个,占地150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000人,设施设备规范齐全。建成相对固定的柔力球健身活动场地100个。仅去年以来就先后举办柔力球学术研讨和柔力球教练员、裁判员骨干培训班2次,举办大型柔力球交流活动3次,参加锻炼的队伍常年保持在60%以上,区财政每年财政投入经费100万元以上。2013年6月,区柔力球队员蒲国斌参加全国“久久星杯”邀请赛,获得青年组个人自选套路金奖,同年8月参加“奥泊隆”杯第二届全国柔力球邀请赛获乙组社会组个人自选套路冠军,2013年5月,区柔力球队参加了由四川省老体协主办的“2013四川省中老年柔力球(套路)比赛”,取得了个人自选套路第一名,双人自选套路第二名,集体自选套路第三名,集体规定套路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二、主要措施
(一)坚持党政主导亲自抓。我们将群众健康幸福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把柔力球运动纳入全面健身计划,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成立了由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区人大、政府、政协分管联系领导和区老体协会长任副组长,宣传、体育、文广新、老协、机关工委、工会、妇联、团委、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柔力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各乡镇(街道)、各部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宣传委员、文化干部、老体协负责人具体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合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成了党政主导、各方合力、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了队伍、教练、场地、经费“四落实”。
(二)坚持老中青少一起抓。柔力球运动2011年传入我区,起初始于老年群众,但是我们立足柔力球运动的特点和优势,打破年龄、性别、身份、城乡界限,面向全民,坚持老年、中年、青年、少年一起抓,以中小学生、热爱运动的中老年人为主要力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分单位、分片区、分难易实施培训推广,达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良好效果。我们重抓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两只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我区处于中心城区的优势,坚持面向全市选才,面向全市发展,充分整合利用人才资源,在朝天区引进一名优秀教练员,把柔力球介绍引进传播到我区,并未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制定了区乡良机队伍发展规划,建立了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人才信息库,逐渐形成了“发展有骨干,推广有专才,普及有人员”的良好局面。目前已发展老年队伍32支640人,中年队伍121支2420人,青年队伍9支1800人,少年队伍39支1950人,男运动员2062人,女运动员4748人,年龄最大的运动员75岁,最小的运动员仅6岁,其中科级以上在职干部60人。
(三)坚持柔力球运动“六进”。为让柔力球运动在我区快速推广,形成品牌,我们大力实施柔力球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六进”工程,将柔力球运动与城乡群众早晚日常健身活动结合,利用各种机会,将其推广发展到城市社区晨晚练站点和农村农民健身场地,发展为区直机关和企业的工间健身活动;利用青少年接受快,身体灵活的优势,建起与学校体育课和高中艺校特色教育结合,开设柔力球教学科,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参与到柔力球运动中来,终身受益,成为了我区的一项学校特色体育品牌;与景区互动演艺结合,在旅游景区开辟专门柔力球练习场地,选择优秀的教练员向游客免费传授柔力球技术,并计划在旅游景区文艺节目演出中进行柔力球表演,让游客切身感受到我区柔力球运动独特的人文魅力。同时,每年坚持举办一次全区柔力球运动会,以赛促日常训练,以赛促群众推广、以赛促运动水平提升。2013年11月在我区举办的柔力球运动会共有600多名柔力球运动员和400余名柔力球爱好者参加,同时还开展了千人柔力球展演活动,极大提高了柔力球在我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坚持阵地资金培训科研四个创新。在阵地建设上创新。按照问题结合、资源整合、综合利用的思路,建立了以以澳援文体中心、城市公园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学校操场等基础阵地为依托,以村社居民点和农家大院为补充的柔力球场地网络体系。我们把场地建设纳入全区十大民生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整合现有资源,对已达到训练水平的场地实施挂牌管理,对尚有一定差距的场地进一步改造提升完善,使之达到基本训练要求。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在农村娱乐健身场地建设时都注重向柔力球倾斜,保证了每一个乡镇至少有一个标准柔力球运动训练比赛场地,每一个居民集中点有柔力球健身场地。同时结合实际组织单位职工、家属利用广元各城市公园、广场开展训练,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又有效宣传了我区柔力球健身文化品牌;在资金投入上创新。为保障柔力球运动正常持续开展,区委区政府创新思路,建立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财政补、群众投、市场引等多种途径,不断拓宽保障活动开展的资金渠道。在柔力球运动发展前期,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挤出资金支持柔力球运动发展,鼓励体育等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说服乡镇党政在球拍购买补助、场地建设等方面挤资金,引导群众自行购买训练器材、服装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柔力球运动的提升,今后将逐步探索市场化之路,引导企业冠名、赞助举办各类比赛,进行柔力球产品研发等。在柔力球用品采购上,引入多家经营商开展竞争,降低了成本,方便了柔力球爱好者。据统计,在后重建共投入5000万元建设改造运动场馆,目前我区每年投入柔力球运动经费达100万元以上,其中训练及参赛经费在50万元以上,为柔力球运动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撑;在培训教育上创新。积极举办各类柔力球交流培训活动,坚持区统一培训和教练员走乡(镇)入村培训相结合,每年定期举办两次柔力球培训班,2013年秋组织8名教练员,用1个月时间,到28个乡镇培训队员500余人,在广大农村播撒了柔力球运动的火种,极大地促进了柔力球运动在全区的快速推广。2011年到2014年,选送优秀人员20余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在西安体院和成都铁路局等地举办的各类辅导培训,对参加培训人员经费实施全额报销,目前全区各乡镇(街道)、各学校基本实现了拥有一个种子选手,一支骨干队伍的目标;在科研创编上创新。成立了区柔力球协会,每年举办一次柔力球研讨会,积极支持本地领军人才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对柔力球套路进行大胆创新,使之更加适合各类不同群体健身和表演需要,用体现广元地方特色的音乐《女儿河》创编了柔力球集体自选套路,创编了《最美的歌儿献给妈妈》、《精忠报国》、《蓝色的内蒙古》等集体、单人、双人自选套路,逐步形成了“教、训、研、编、评”为一体的具有昭化特色的柔力球创新发展模式。
(五)坚持营造零号社会氛围。我区按照挖掘柔力球丰富文化内涵、展示城市精神气质、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整体宣传思路,整合区电视台、区门户网站、《今日昭化》等区内外媒体力量,制定宣传方案,大力向区内外干部群众宣传介绍柔力球运动的技术规则、健身健美效果,报道比赛消息,让更多群众了解柔力球运动、热爱柔力球运动、参与柔力球运动。对参加国家、省、市比赛获奖的柔力球集体和个人通过举行欢迎仪式、进行汇报表演、召开表彰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在电视、报刊、网络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优秀运动员蒲国斌成为全区妇孺皆知的“明星”式人物,扩大了该项运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柔力球运动广泛推广和全面提升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下一步打算
回想过去,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但成绩只属于过去,创建为全国柔力球之乡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我们深知,同全国很多先进地区相比,无论是普及面还是运动水平都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提升管理水平,创新发展思路,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积极探索柔力球运动事业产业并举,互促互进的有效模式,推动柔力球运动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今秋,我们将和市体育局、市老体协联合举办广元市柔力球邀请赛,促进此项运动在广元全市全面推广;二是进一步强化推广力度,以“六进”活动为载体,力争一年内实现100%的学校有柔力球代表队,80%以上的晨晚练点开展该运动,三年内实现60%以上的规模企业有柔力球代表队,60%以上的单位有一支柔力球队,60%以上的村有一支柔力球队,参与运动人数达到3万人的目标;三是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以区柔力球协会为依托,持续抓好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三支队伍建设,文体结合,创编更多体现昭化地方文化特色、动作优美大方、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柔力球特色套路,创编竞技性、健身性、表演性系列套路,加强与其他柔力球运动事业发达地区的交流,逐步使我区柔力球运动成为省市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体育文化品牌,为全区干部群众健康快乐幸福,为全国柔力球运动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不辜负全国、省、市老体协的殷切希望! (完)
(责任编辑: 于红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