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老年体协
一、实施“123”工程取得的丰硕成果
“123”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体协从内蒙古农村牧区老年人体育工作组织网络不健全、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实际出发,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精神研究提出来的。200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办公厅名义,批转了自治区老年体协制定的《自治区农村牧区“123”老年人体育工程五年规划纲要》(内政办发[2008]23号),并把这项工程列为自治区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之一。2010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文化工作的意见》(厅发[2010]58号)中,不仅对老年体育文化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而且进一步强调了要扎实推进 “123”老年人体育工程,努力实现项目工程在农村牧区的全覆盖。“123”工程的基本内容是:从2008年到2012年,在全区范围内以苏木乡镇为重点,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分级负责,全面推进老年人体育工作。其中,自治区负责100个苏木乡镇,12个盟市每个盟市负责20个苏木乡镇,102个旗县市区,辖苏木乡镇的89个,每个旗县(市)负责3个左右苏木乡镇。简称“123”工程。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各级老年体协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狠抓落实,截止到2012年底,全区各盟市基本上完成了任务,还有些盟市提前一年或两年超额完成了任务。这项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区农村牧区老年人体育文化工作严重滞后的局面,进而把我区老年体育文化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实践证明,“123”工程是一项深受我区广大老年朋友欢迎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老年人体育文化工作的一个创举,在我区老年人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是老年人体育文化工作组织网络基本形成。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区农村牧区老年人体育工作组织建设状况明显改变,组织网络已基本形成。据统计,全区完成“123”工程任务的苏木乡镇共计559个,占计划数(按2007年640个乡镇苏木计算)的87.3%,老年体协组织覆盖面比2007年提高了27%;嘎查村成立老年体协组织的达到69%,覆盖面提高了26%;国营农牧场100%成立了老年体协组织,覆盖面提高了30%。全区各级老年体协在“123”工程的带动下,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全区盟市、旗县(区)以上100%成立了老年体协组织。各单项工作委员会发展到7664个,常务工作人员达12143人。从而为老年体育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老年人体育文化骨干队伍不断壮大。在实施“123”工程的过程中,各地加大了对骨干队伍的培养和辅导站点的建设。据统计,全区共建各类辅导站4505个,各类老年文体团队9239个,老年体育文化辅导员、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达到47959人,增长近一倍,已经成为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
三是老年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按照“123”工程“五有”( 有组织、有经费、有场地、有活动、有骨干队伍)“五个一”( 一个活动室、一个门球场、一个乒乓球台、一个台球案、一个晨晚健身锻炼点)的要求,各地在场馆建设、器材购置上舍得花力气、投资金,使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状况大大改善。全区现已建成各种规模的老年活动中心7209处,室外晨练点10772处;网球馆91个166片场地,室外网球场255处533片场地;门球馆28个60片场地,室外门球场1495处1855片(其中人工草坪99片);乒乓球室3294个,乒乓球案7586台;台球室2312个,台球案4419个;健身器材74575件(套)。都比五年前有大幅度提高。更为可喜的是,在“123”工程的推动下,加强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一些盟市、旗县已经建成档次高、功能全的综合性的现代化老年人活动中心,还有些盟市正在积极筹建综合性的现代化老年人活动中心。这种局面令人十分鼓舞。
四是老年人体育文化健身活动日益高涨。随着老年人体育文化工作组织网络、骨干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老年人参加文体健身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参加各类健身娱乐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多。老年人健身活动呈现出经常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喜人局面。据统计,全区参加各类健身活动的老年体育人口达214.8万,占老年人口的59.2%,超过预期19.2个百分点。
二、实施“123”工程的基本体会
1、党政重视、加强领导
自治区政府关于在农村牧区实施“123”工程的文件下达后,各级党委政府大都做出了积极反映,把“123”工程作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工作部署来对待,作为推进自治区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举措。一是结合本地实际,及时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以政府名义下发文件,为本地实施“123”工程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把实施“123”工程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和老年体协参与的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组织领导实施“123”工程事宜。三是把实施“123”工程列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盟市、旗县领导经常深入工程现场,进行调研,检查指导,发现问题,现场解决。推动了任务又好又快地完成。
2、部门配合、齐抓共管。“123”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哪个部门一家能够独立完成的。五年来,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保证了“123”工程的顺利完成。在职责分工上,财政部门根据工程计划及时安排调配资金,保证工程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体育文化部门将“123”工程纳入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有些盟市旗县将“123”工程同乡镇苏木文化站建设统一起来,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国土、规划、建设部门在建设用地和施工等方面给予支持;老干局、老龄委等部门也在工作上给予了很多帮助。此外,社会各界对“123”工程的关注和支持,也为“123”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这种既有集中统一领导,又有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对“123”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体文同建,多方筹资
实事求是地讲,政府对“123”工程的投入是有限的,单靠财政给每个苏木乡镇扶持的5万元资金很难按标准完成任务。因此,各地在实施过程中都想了很多办法,既保证财政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又充分调动项目实施单位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方式筹措资金。通过实行企地合建、警民联建、文体同建等形式,弥补了资金不足。有些地方利用苏木乡镇政府撤并搬迁、学校撤并搬迁和其它空闲的房屋,进行改建、维修,既节省了资金,又较好解决了老年人文体活动场馆问题。还有不少地方在不增加农牧民负担的前提下,组织农牧民自愿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也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据统计,五年来共投入资金16673万元,其中,自治区500万元,盟市992万元,旗县市区2033万元,苏木乡镇7924万元,自筹投入5224万元。如果把方方面面的投入全部计算到一起,通过实施“123”工程带动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可达35874万元。
4、坚持标准、因地制宜
“123”工程的的基本标准是“五有”、“五个一”。但是,由于我区幅员辽阔,各地的生活习惯和健身爱好不尽相同。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各地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适宜当地老年人群活动的项目和设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少地方还提高了建设标准,把“五个一”变成了“六个一”、“七个一”,甚至更多;把自治区规定的活动室100—150平米变成了300—500平米,相当一部分苏木乡镇都增加了乒乓球台和台球案。
5、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老年体协是实施“123”工程的具体组织者,肩负着重要责任。从起草转发文件、制定具体规划到每个项目的组织实施,从抓典型、总结经验到检查指导、验收评估,一桩桩一件件的具体事情都是老年体协的同志们完成的。而我们老年体协是社会群众团体,从盟市到旗县老年体协班子的主要领导大都是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手中既无权,又无钱,要完成这样一件重大工程任务,困难是很大的。但是,为了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任务,为了老年人的事业,大家不为名,不为利,无私奉献,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了保证“123”工程的顺利实施,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汇报,争取得到领导的支持。为了征得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不少老同志放下架子,亲自登门拜访,努力把事办成。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他们不畏劳苦,经常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总结典型经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锡盟老年体协原主席张雁卿同志,就是在检查“123”工程的路途中,不幸以身殉职,献出了宝贵生命。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无私奉献,不辞劳苦,特别能战斗的老年体协工作队伍,才能取得今天这样好的成绩。
三、继续做好“123”工程的后续工作
经过五年努力“123”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原计划实施“123”工程的苏木乡镇还有少部分未有完成;二是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销的苏木乡镇近年来又恢复了128个;三是已建成的工程项目面临着如何加强保护和永续利用的问题。对此,我们经过多次调研和几次会议讨论研究,于今年初,自治区老年体协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继续做好农村牧区“123”老年人体育工程后续工作的请示》,自治区政府及时批复了这个请示,并拨出专款予以支持。计划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利用三年时间全部完成苏木乡镇的“123”工程实施任务,覆盖率达到100%。其中自治区投入250万元,扶持50个苏木乡镇,今年的资金已拨付到基层。盟市旗县共同扶持78个苏木乡镇。原来没有完成的“123”工程实施任务的苏木乡镇,按自治区政府规定在三年内必须全面完成。各地已作出具体规划,把任务落实到了基层。同时对已建和新建的工程项目,还提出了必须做到巩固好、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发展好,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永续利用。
(责任编辑: 于红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