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协会

地址:北京崇文区体育馆路9号
邮编:100763
电话:87182450/87182417/87182163
传真:67133577
邮箱:zhongguoltx@163.com

首页 >> 活动信息

中国老体协通辽调研:践行先进文化的文艺轻骑兵

2014-07-25 11:52:00 华奥星空

  ——记内蒙古通辽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乌兰牧骑

  通辽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乌兰牧骑,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和《实施计划》精神,模范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及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组织全团队员常年在城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科学健身运动,并深入乡镇、村屯嘎查、敬老院等,实施文化下乡、城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交流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一、概况简介

  2000年8月,原通辽市政府办公厅离休老干部、现年93岁高龄的王根德夫妇个人出资牵头组建了通辽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乌兰牧骑,(据悉,该老年乌兰牧骑在全国仅此一家)办起了此艺术团,使其晚年生活更充实和精彩。他不仅自身加强文娱、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还与老伴郑桂兰(该乌兰牧骑党支部书记)一道带领大家弘扬民族文化、参与全民健身运动、活跃离退休老同志的晚年文化生活,使更多的离退休人员在锻炼、运动、文艺展示中受益,获得健康、快乐,促进长寿,深受大家拥戴,也受到市领导、市老年体协充分肯定和赞扬。

  在通辽市委、市政府、市委老干部局、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关心、支持下,从小到大,逐渐发展,从成立之初就首先建立了党支部,共有53名党员。组建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在他们夫妇的积极张罗、倡导下,舞蹈队、声乐队、民歌队、民乐队、管乐队、秧歌队和红歌队应运而生。现有演职人员270余名,队员由蒙、汉、朝鲜、满、达斡尔等民族组成。

  而后,他们选能人(聘请本市知名专业舞蹈、音乐专家、教授做艺术编导)、强队伍、搞创编、上档次、抓管理、求创新,夫妇俩每天起早贪晚、废寝忘食、披星戴月组织各队演员进行精心策划排练、备演出、下基层、忙慰问,使该艺术团成为了通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大家健康、愉悦、促进长寿的开心乐园。

  二、团队精神

  以传承蒙古民族、科尔沁传统文化为己任,为人民服务,甘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使大家通过音乐舞蹈演绎,获得健康、快乐。全团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凝聚力强,出色完成了所有文艺演出任务,堪称活跃在国际、国内文艺舞台上的“文艺轻骑兵”。

  三、人员组成

  该团乌兰牧骑艺术团成立以来,吸纳了各民族离退休人员作为本团演职人员参与其中。队员中有的曾经在专业文艺团体从事编导、歌舞、器乐、音乐等表演,有些是中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幼教,艺术素质较强。而大多数队员都是来自各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退休人员,他们虽说都是老年朋友,平均年龄约61岁。可是,他们个个能歌善舞、乐观向上,热爱艺术、喜欢锻炼,追求健康快乐。每天在团长、书记、专业艺术指导、老师带领下像上班一样,坚持苦练基本功,排练新节目,欢歌笑语相伴、笑容挂在脸上,生活特别有规律,充分体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队员们排练结束回家的路上有时还在哼唱小曲呢。大家陶醉于欢乐和谐氛围中,心情格外舒畅。因此,身体就自然健康。

  四、工作历程

  该团队自成立以来,在王根德——这位典型的红色革命老战士带领下,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颂扬时代主旋律,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主导思想,以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科尔沁艺术为宗旨,相继推出100多个自编自演的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精彩歌舞、器乐、曲艺等爱党、爱国、爱家乡、讴歌今天美好幸福生活节目作品,演出200余场次,受到通辽市、科尔沁区、市区机关单位、驻军部队、学校、敬老院以及街道、社区和嘎查村屯观众的一致好评。从而,激发了各族人民更加热爱美丽的科尔沁草原、可爱家乡、珍惜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与愿景的情怀。仅在2012年就推出各类演出50余场次,2013年参加北京盛世欢歌全国大赛,本团派出87人的强大阵容参加演出,一举摘金夺银,成为参赛人数最多、节目获奖最多、阵容最强的唯一团队。

  2010年纪念老年乌兰牧骑成立10周年时,该团编辑出版了《十年辉煌路》画册,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该团在国际、国内文艺舞台上演出、赛事、老年体育活动历程和10年里荣获的各类奖杯、牌匾、奖状和《荣誉证书》,以及被《内蒙古日报》、《通辽日报》等报刊登载的文字图片稿件影印件,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同时,也激励全团队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践行“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大家过着有意义、有质量的幸福、快乐晚年,使夕阳更灿烂,魅力更无限。

  该团的西拉木伦(公园)秧歌队在该团堪称一枝独秀,它的特点是,热烈、红火、喜庆,队伍庞大,集音乐、舞蹈、体育、杂耍、小丑亮相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服饰美、舞姿靓、艺术性强,极具感染力。该团出国赴东南亚“新马泰”参赛时,将其推向了国际舞台,引起了轰动与赞赏,亦夺得了大奖。

  该团西拉木伦(公园)秧歌队以其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相继被《内蒙古日报》(2012年4月20日第五版)以题为《夕阳生活更亮丽 金牌秧歌展风采》予以刊登,在全自治区亮了相。

  秧歌艺术,因其艺术性、观赏性强,常常引来许多前来学艺拜师的周边乡镇嘎查秧歌爱好者的光临求教,有时,该团秧歌队的老师们也欣然应邀下乡传艺,颇受欢迎,收效极佳。

  该团延续了喜迎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奥运精神”,坚持“文体不分家,两项一起抓”的原则,在广场舞、秧歌舞、健身操、健步走等运动方面,依然硕果累累,取得骄人成绩,该团秧歌队已被通辽市科区老年体协评为最佳秧歌队。

  该团队不仅在当地获得好评,在京、沪、港澳、台湾、呼和浩特、云南西双版纳、海南等地演出、赛事上屡获佳绩,还走出国门,奔赴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地,挺进国际文艺舞台参赛、展示和文化交流活动,分别荣获最高奖、金牌……将蒙古族、科尔沁文化推向海外,使蒙古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通辽老年人健康豪爽、乐观向上风貌得以充分的展示。在奔赴海外、参加国际赛事时,颇受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特别对蒙古民族的舞蹈、演员的演技以及民族服饰极为赞赏,一次在澳门演出结束时,就有一些当地朋友执意要购买下该乌兰牧骑演员的服装、饰物,作永久纪念……结果,为了不让他们扫兴和失望,该团的队员只好忍痛割爱,满足了同胞的愿望,让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该团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二、三级《证书》资质的队员现有3名,并且他们频繁出现在遍布大街小巷、晨练点的运动场地上,充分发挥指导、引领和带头作用。

  该团十余年来频繁参加国内外的各类演出、赛事等文体活动,均实现了人身安全无任何事故的目标。

  五、所获荣誉

  该团队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民间剧团”荣誉,颁发了牌匾。建团以来共获得省级奖项29个,国家级20个,国际级25个。2012年,内蒙古电视台《社会观察》栏目专程来到通辽,对该团队进行了采访,录制的节目在内蒙古自治区电视台播出15分钟;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央视网》、《香港凤凰网》、《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蒙汉文版、《通辽日报》蒙汉文版、《内蒙古晨报》、《科尔沁都市报》、《商务时报》、《通辽人民广播电视台》蒙汉语台等多家媒体均予以宣传报道,本团所有参加国际、国内比赛、文化交流、会演、展示等大小赛事、活动,均见诸报端,扩大了知名度。

  王根德团长夫妇为了创办和加强乌兰牧骑全面建设,毅然把准备买楼房的20余万元钱花出去了。而自己却不舍得花一分钱,有时候就连打出租车都考虑再三,能够徒步而行就以步代车。有人对此不解,问他们:你们二位这么大岁数了,还成天操心费力、自己出钱、有时借钱款办文体事业,为了大家付出那么多,图个啥呀?老人答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追求!”并坚定地表示:“我能为大伙做点实际事儿,我才心安理得、无怨无悔。”

  六、发展前瞻

  他们不满足于近几年来,相继在国际、国内文艺舞台所取得的殊荣,不满足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凤凰网》、《蒙古语央视网》、《内蒙古日报》(蒙、汉文版)、《通辽日报》(蒙、汉文版)、《通辽人民广播电视台》(蒙、汉语台)、《科尔沁都市报》、《内蒙古晨报》、《商务时报》等媒体予以宣传报道所产生的知名度。决心在今后的文体事业上还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刷新更高的记录,赢得人们的赞叹。

  王根德团长现虽已93岁高龄,但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而又体格硬朗、步履自如、思路清晰。现在,他每天与老伴一道,带领大家排练节目,夏季的每天傍晚还要加入到西拉木伦秧歌队行列扭秧歌,慢、中、快速的秧歌节奏及其花样动作变换,他都行动自如,不像九旬之人。难怪有人称他是: 90岁的年纪、50岁的身心。他的身影,他的行动,带动了许许多多老年人投身到文体娱乐运动当中,成为了诸多新闻媒体以及围观的广场群众用摄像机、照相机和手机拍摄、聚焦的对象。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至少大干(担任艺术团团长)10至15年……继续给大家送健康、带快乐、谋长寿。”

  团长信心百倍,团员劲头更足。目前该团正在积极创编、排练新颖民族民间经典作品,力争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创出新业绩,使通辽市老年乌兰牧骑这道靓丽的风景线锦上添花。

  (李明宝)

(责任编辑: 于红立 )